科技创新

涨知识了!90多年前绵竹人是这样用上电的…

时间: 2024-04-15 22:10:18 |   作者: 华为网盘网页版登录入口

  夜幕降临,繁华的城市霓虹闪烁,幢幢高楼万家灯火……电灯,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而在现代人眼中司空见惯的电灯,最早是何时出现在绵竹的呢?这还得追溯到民国时期。

  民国十九年(1930年),绵竹士绅商贾以振兴地方实业、方便民众生活为由,向时任县长蒙善伯提议兴办电灯公司。这一发展地方、便利民众的提议,得到了当时县府的积极支持。

  接下来就是电灯公司的选址。经过慎重考量,选定在城区的西火神庙内(即原绵竹供电分局旧址)。该庙位于城区中心地段,便于向各处送电。而且庙内供奉着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当时的人们认为电是火的延续,把发电公司设置在火神庙里,当然就顺理成章了。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1932年3月,绵竹县光明电灯公司正式成立并开始发电。“光明”二字寄托了当时绵竹人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美好期待,希望电的出现同火一样,能给夜晚的人类带来光明。

  电灯公司为官商合办,设有董事会,资金有银元3.7万元,其中官股1万元,私股(每股50元)2.7万元。公司设有文书、机务、会计、营业4个股。其设备有煤气锅炉一座、40马力煤气机一部、30千瓦发电机一台,以木炭作为能源,可供电灯800盏。

  燃灯区域首先在新建的协兴商场(民国时期又称商业场)内,场内有商户二三十家,开设有茶楼、酒馆、戏园等场所。因商业需求,初期安装电灯30余盏。对当时的绵竹人来说,除了往来于大城市之间的商人和曾出外读书留学的学生,大多数人对电灯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听说商业场安装了电灯,一拉就亮、再拉就熄,不仅没有油灯的烟味,还会把屋子照得透亮,县城内外的群众都蜂拥到商业场看电灯,一时生意异常兴隆。这也是绵竹民间首次使用电灯。

  电灯的出现,让酒馆、戏园入夜后能够继续营业,这让夜晚的商业场也充满了人气,绵竹民众也有了丰富的夜生活。

  接着,工人们又在城内的主要街道竖起了电杆,忙上忙下地把电线牵到了街头。虽然用电的费用要比油灯贵很多,但人们意识到了电灯的便捷,要求安装电灯的商户和一些殷实之家也慢慢变得多。

  不久,夜市亮起来了,5个城楼亮起来了,整个绵竹城也纷纷亮起来了。电灯公司的供电区域慢慢的变大,甚至延伸到了城外的县立中学校和洋人兴办的仁泽医院。正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电灯给古老的绵竹带来了光明,同时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便利了各行各业。

  1944年元旦,因管理疏忽,机器负荷过重,致使电机曲拐左轴折断,电灯公司暂时停产。后来,当时的绵竹县政府出资向四川机械公司购回新机,于1945年2月安装使用。同年5月,电灯公司改组定名为绵竹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改组后的公司在生产上更加兴旺,据档案记载,截至当年年底,全年发电总数为23204度,每日供电6小时,用户数504户,盈利1080664元,能够很好的满足城区的用电需求。

  除城区外,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绵竹的乡镇也开始用上了电。1947年,汉旺官宋硼堰整修,当地乡绅决定利用整修堰务的机会兴建水利发电站。经技术人员勘查,选址定于绵远河官堰分流徐家堰侧,于1948年4月建成,安装有35千瓦发电机一部。投产发电后,汉旺场镇上的一些居民也用上了电灯。

  电灯的出现改变了自古以来烛火油灯的照明方式。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电力也慢慢变得广泛地应用于所有的领域。今天的我们享受着充沛、安全、便捷的用电服务,也不应该忘记那段尘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