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架型发电机组

  • 泰胜风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泰胜风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泰胜风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年全球经济全面步入复苏进程,经济发展拉动能源需求量开始上涨,社会总体用电量随之更显著上升。尽管仍受到一些国际性问题的影响导致复苏幅度承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市场仍为世界产值发展提供强劲增长动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23年世界GDP比上年增速预测为3.1%,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比上年增速预测为 5.4%。中国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依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2%。基于此,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 92,241亿千瓦时,同比2022年增长6.7%,增速较2022年增加3.1个百分点。

  公司的主体业务属于风电行业的风电装备及风力发电细致划分领域,所在行业属经济新动能,持续稳健成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6%;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动,2023年全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与上年持平,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 31,906亿千瓦时,同比上年增长7.8%。2023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占中国全社会用电量达35%,新能源整体用量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规模增长。

  根据 IEA(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3年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新增装机510GW,同比去年增长接近50%,为过去二十年来增长率最高的一年。根据GWEC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能报告》,2023年度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116.6GW,相较于2022年增长50.26%;其中陆上风电装机105.8GW,占新增装机总量90.74%、同比上升53.78%;海上风电装机10.8GW,同比上升 22.73%。2023全球风电装机的增长大多数来源于于中国市场的 75.66GW,占全球装机的 64.89%、同比2022年上升 101.06%;新增装机总量较大的其他几个国家及地区大多分布在在美洲、欧洲、亚洲,包括美国、巴西、德国、印度、荷兰、瑞典等。中国海上风电、陆上风电装机量均位列全球第一,2023年中国陆上风电新增装机69.33GW,同比2022年增长 112.8%;美国、巴西为全球第二、第三大陆上风电新增市场。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 6.33GW,同比增长25.36%;荷兰、英国则是2023年第二、第三大的海上风电新增市场。

  在能源安全及碳减排目标驱动下,欧盟委员会在2023年通过《净零工业法案》,支持风能行业的政策措施计划,并在年末之际,由欧盟成员国签署《欧洲风能》,促进风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帮助各国实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目标。2023年 11月,《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召开,超过100个国家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使用量增加到目前的三倍,开启了全球气候进程的新篇章,也巩固了全球不可逆转的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根据GWEC的预测,2024年到2028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每年年均增速达到约9.4%。根据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发布的第2024/003号公告,澳大利亚工业科技部长通过了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对进口自中国的风电塔筒作出的反倾销日落复审终裁,决定不继续对中国涉案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现行反倾销措施于2024年 4月 16日到期后终止。澳大利亚反倾销措施的终止对公司无重大影响,公司产品长期出口澳大利亚,与客户保持密切友好的合作,积累了较丰富的业绩案例,拥有非常良好的市场口碑,即使不考虑过去反倾销 0税率的外部优势,公司产品本身在澳大利亚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海外业务是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之一,公司积极持续开拓海外业务,与多家国际有名的公司建立了深厚的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公司海外订单稳定持续增长。公司专攻出口产品的生产基地扬州泰胜风能装备有限公司已于2023年顺利投产,为公司海外业务的拓展再添强劲力量。

  3、中国风电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15%,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风电成本进一步下降

  依照国家能源局数据,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约达 4.4亿千瓦,同比增长 20.7%、占全国发电总装机量的15%;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 50%、达到 53.9%。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我国风电完成投资额超 3800亿元,从地区分布来看,陆上风电项目集中在辽宁、甘肃、新疆;新建大型海上风电项目集中在广东、山东,2023年全国共有21个海上风电项目通过核准批复,总装机容量达10GW。

  2020年,我国对外宣布了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减排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1200GW)以上。为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是重要手段之一,包括全力发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立全国绿色电力交易体系等。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也提出了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国家积极出台引导政策,提升风电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市场竞争力,引导风电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3年国家政策持续推动风电产业规模扩大,行业相关的国家级重点政策发布达 40个,省区市等地方级政策超过300个,引领产业进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主要以乡村及分散式风电拓展、消纳机制、海上风电建设引导等领域为主。2023年1月,中央1号文件下发,明白准确地提出“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组织并且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的通知》;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提升分布式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结合“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加强农村电网发展规划与农村分布式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的衔接。统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开发、农村负荷增长等情况,在深入挖掘消纳潜力基础上,有序推进农村电网建设改造,提升农村电网分布式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承载能力,实现分布式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安全可靠、灵活高效接入,促进分布式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就近消纳。2023年 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将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常规水电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项目所产生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实现绿证核发的“全覆盖”,对风光发电的消纳提供多元化支撑。2023年 10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项目电力业务许可管理的通知》,将分散式风电项目纳入许可豁免范围,不要求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2023年 11月,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通知》,明确可以立体分层设权的用海活动,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走向“立体”,进一步规范未来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项目的海域使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2023年,中国风电技术创新发展路径仍以机组大型化、逐步降低海上风电与陆上风电开发成本为主,塔架高度逐步提升,单机容量稳步增大,叶片长度持续增加,陆上的超高钢混塔、海上漂浮式风电机组等均在应用层面实现了突破。同时,随着风机大型化、风电安装和运维的技术创新、风电投资风险的降低,风电成本进一步下降。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统计,2002年至2023年我国陆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从1.5元/千瓦时下降88%至0.15元/千瓦时,2009年至2023年我国海上风电平均度电成本的降幅达到74%至0.33元/千瓦时。根据其预测2022年到2030年,中国海上风电度电成本将整体降低19%至23%。根据IRENA(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陆上风电成本将在2018年的水平上下降25%,海上风电将在2018年的水平上下降55%。在降本趋势下,虽然制造业降成本的压力不容忽视,但是由此带来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风电市场空间逐步扩大的动力,同时产业成熟度的提升也增强了业内优质供应商的竞争力。基于上面讲述的情况,公司对风电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持乐观的态度。虽然目前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业竞争较为激烈,但公司作为风电装备制造业历史最悠久的企业之一,技术实力丰沛雄厚、工艺水平先进、产品质量放心可靠,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公司会通过逐渐完备市场布局、积极推动产业升级、灵活调整市场之间的竞争策略等方式持续加码自身竞争力,继续保持在国内风电塔架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公司主营风电及海工装备业务,基本的产品为自主品牌的陆上风电装备,包括钢制塔筒及钢混塔筒;以及海上风电及海洋工程装备,包括海上塔筒、导管架、管桩、升压站平台及相关辅件、零件等。上述业务经营模式主要是以销定产,主要业绩驱动因素为国家相关产业及行业政策、销售价格、原材料价格、收入确认项目数量、应收款回款、人民币汇率波动等。

  公司积极探索风电场开发与运营等零碳产业链相关的业务拓展。报告期内,公司持有河南嵩县50MW分散式风电场;此外,公司正在华南、西北等地区积极地推进风电场相关项目。零碳业务报告期内对公司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

  公司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投入高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研发与供应链能力提升、打造完善多元化产品服务体系的创新业务,孵化培育创新技术的研发与业务应用。创新及别的业务在报告期内对公司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

  公司属于风电塔筒及海洋工程装备等并行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自成立以来专注于风机塔架等风电装备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在风电装备行业深耕多年。公司核心竞争力在报告期内继续保持,大多数表现在:

  公司一直格外的重视产品质量和产品革新,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和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不断的提高在高端产品方面的批量化生产能力及国际标准化程度。2023年,公司开拓了钢混塔筒产品,为客户提供超高塔的新型产品制造服务。公司生产的产品有9.5MW风机塔架、日本浮体式海上风机塔架、大型分片式塔架、175米斜拉塔、170米超高钢混塔、13.6MW海上风电导管架、2300吨级大单桩、高端升压站平台等行业领先产品。

  风电场建设前期资本投入较大、安装实施工程的成本较高、运行维护周期较长,而塔架、管桩、导管架等风电装备作为风力发电系统的支撑结构,属于大型钢结构产品,行业内一般要求该等产品的可靠常规使用的寿命在20年以上。因此下游客户在选择供应商时,生产资质与经营规模是对工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生产加工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交货履约能力、售后服务能力最好的保障。公司作为风电装备行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之一,业务规模位居行业前列,规模优势显著。同时,公司资质优良,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3834焊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EN1090欧盟钢结构制作资质认证、日本国土交通大臣钢结构制造许可认证、DNV挪威船级社认证、特定种类设备(能承受压力的容器)制造许可等认证,并获得大量国内外有名的公司的供应商认证。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风电装备的企业之一,经过多年深耕公司已发展成为生产规模化、产品系列化、服务一体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陆上、海上风电装备及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专业制造商,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新能源企业 500强。在风电装备制造领域,拥有自主品牌的国内企业较少,公司自主品牌“TSP”“泰胜”“蓝岛 BlueIsland”的产品凭借十余年如一日的过硬质量与优质的售后服务,受到国内外众多客户的认可;2023年,公司控股混塔公司“中汉能源”后,开拓了混凝土塔筒业务,成为风机塔架业内少有的钢混塔制造一体化制造商,进一步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适应不一样资源条件的产品。泰胜风能在风能装备、海洋工程行业享有高度品牌美誉度,凭借持续的技术开发投入、严格的质量控制、先进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和成熟的经营管理,公司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产品口碑及品牌形象,与众多国内外有名的公司建立了长期的紧密合作伙伴关系,是全球最大的风机整机制造商VESTAS在中国的首家合格供应商,也是国内风机整机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金风科技002202) 5A级供应商。

  风机塔架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高端风电装备要求更高(如:法兰平面度要求、法兰的内倾量要求、焊缝的棱角要求、错边量控制、厚板焊接和防腐要求等),而对于导管架、超大管桩等海上风电装备,相关工艺难度会促进提高。

  公司在陆上、海上风电装备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业的研发与技术团队,在风机塔架等风电设备的工艺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头羊,承担了多家国内外整机制造商的陆上钢塔、柔性塔及海上风电管桩、导管架的样品制作工作,多次填补国内陆上及海上风电装备的行业空白。公司牵头起草了国家标准《风力发电机组塔架》(GB/T19072-2022),并参与起草了国际标准《Wind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s - Part 6: Tower and Foundation Design Requirements》(IEC61400-6:2020)。公司及旗下企业拥有多项专业资质认定,包括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海市专精特新、上海市企业工程中心、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等。随着风机塔架的升级和结构的变化,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展研发技术工作,并持续推动专利项目研发及申请保护工作,现已在风电和海洋工程领域获得300余项有效专利,涵盖设计、工艺、制造技术、质量检验、配套新型工装等多个方面。

  塔架、管桩、导管架等风电设备零部件产品呈现体积大、重量大等特点,正常的情况下行业内企业综合成本结构中运输成本占比较高;近年来随着风电行业主流机型大型化趋势愈发明显,运输亦成为制约风电设备零部件生产企业业务发展的瓶颈之一。公司多年来深耕主业,在全国布局了华东、华北、西北、东北、华南五个战略区域、十余个生产基地,公司攻出口产品的高端生产基地扬州泰胜风能装备有限公司已于2023年顺利投产,风电钢塔及海工最大年产能可达100万吨;同时,公司在河北张家口市、广西钦州市设有自有的混塔制造基地。公司的产能布局可以大大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公司与供应商及客户间业务黏性,有利于提升公司现场技术服务及售后维护服务能力。

  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母企业所有者的纯利润是 29,240.5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51.83万元,同比增长6.37%。影响经营业绩的重要的因素如下:

  1)陆上风电发展形态趋势良好,报告期公司陆上风电装备类产品实现收入 349,389.70万元,同比增长31.08%;本报告期公司通过中汉能源进军混塔领域,实现营业收入0.48亿元;

  2)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有序整合有效释放陆上风电业务的产能,公司出货情况较上年末相比有所改善;

  3)2023年内公司承接国内海上塔架订单业务量有所增长,海上风电装备的生产量和销售量均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4)零碳业务(风力发电)2023年度实现收入3,152.7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4%。

  风电及海工装备制造业务报告期内属于公司核心业务。报告期内,公司风电及海工装备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5.74亿元,其中陆上风电装备(含混凝土塔筒)实现营业收入 34.94亿元,同比增长31.08%;海上风电及海洋工程装备实现收入10.80亿元,同比增长173.31%。

  报告期内,公司扬州泰胜生产基地落成并投产,该基地专为大型、高端塔筒产品而设计建设,以出口产品为主,设计产能为25万吨。目前,扬州生产基地正处于产能爬坡期,在产能逐步稳定后将成为公司塔筒产能中坚力量之一。

  报告期内公司成为中汉能源的控制股权的人(持股比例60%),将混凝土塔筒正式列入了公司业务版图。中汉能源在报告期内处于业务开展初期布局阶段,在上海、湖北、甘肃、江苏、辽宁、河北等地布局了混塔生产制造的合作基地,并在河北张家口和广西钦州筹备自有混凝土塔筒生产基地。截至本报告发布日,中汉张家口混塔制造基地和钦州混塔制造基地已投入使用。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风力发电的开发工作。公司控股子公司嵩县泰胜自有的嵩县50MW风电项目在2023年度实现风力发电并网量72,393.45 MWh,同比增长13.06%。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在广西、新疆等多地同步开展风电开发项目前期工作。

  公司旗下子公司泰胜投资全力打造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体系,报告期内泰胜投资参股投资了南通鋆鼎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8%的股权、广开首席(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49%的股权、广州电投新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1%的股权。该业务板块报告期内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

  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在执行及待执行订单共计384,221万元,具体如下:

  A. 陆上风电装备(含混凝土塔筒)类订单本报告期新增 421,661万元,完成 377,984万元,截至期末在执行及待执行298,627万元;

  B. 海上风电及海洋工程装备类订单本报告期新增 126,460万元,完成 122,037万元,截至期末在执行及待执行78,960万元;

  A. 国内订单本报告期新增426,133万元,完成386,370万元,截至期末在执行及待执行251,155万元;

  B. 国外订单本报告期新增152,502万元,完成139,380万元,截至期末在执行及待执行133,066万元。

  本报告期使用募集资金共 8,576.26万元,其中使用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 8,576.26万元。截止报告期末已累计使用募集资金总额 204,626.67万元;其中,首次公开发行之承诺项目累计投入38,472.49万元,首次公开发行超募资金项目累计投入59,384.72万元,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累计使用106,769.46万元。截至报告期末,所有募集资金均已使用完毕。

  2023年度使用的募集资金,投向均为“扬州泰胜风能装备有限公司年产 25万吨塔架项目”,用于扬州泰胜的土地购置、工程建设、设备购置等;截至报告期末,该项目投资已基本完成,扬州泰胜已投产并开始试生产,目前正处于产能爬升阶段。

  报告期内,公司参与起草的国家标准《船舶与海洋技术 船用起重机制造要求》(GB/T 42689-2023)、《船舶与海洋技术 航行及浅水工程船 起锚绞车》(GB/T 42799-2023)、《船舶与海洋技术 海上环境保护5ppm油水离用储罐和管路系统》(GB/T 43124-2023)以及《风能发电系统 风力发电机组塔架和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GB/T 42600-2023)以及《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基础附属构件设计的基本要求》(NB/T10988-2022)和《海上风力发电机组 外平台起重设备规范》(NB/T10994-2022)等4项行业及团体标准已发布实施。另有7项公司参与起草的标准正在送审或起草中。

  公司及子公司积极开展研发技术工作,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高校保持良好的共同研发合作,并持续推动专利项目研发及申请保护工作。2023年公司及子公司新获授专利共 28项;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及子公司拥有的有效专利共计305项,其中61项为发明专利、244项为实用新型专利,除此之外还另有 4项PCT专利、4项日本专利、2项德国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涵盖设计、工艺、制造技术、质量检验、配套新型工装等多个角度。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员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共4篇。

  同时,公司注重品牌(商标)长效化管理,继续跟进“TSP”“泰胜”“蓝岛 BlueIsland”“蓝岛”“TowerX”等商标的全类别注册保护工作,并加强“TSP”商标作为著名商标的宣传使用。

  2023年度,公司的认证体系更新工作有条不紊地继续推进,各项体系认证与维护工作稳步落实。公司新获得了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公司及各子公司正常完成了 ISO3834-2焊接质量体系、EN1990-1/2、ISO9001、ISO14001、ISO45001等相关已有体系认证和国家认证的复审换证工作,同时更新并维护了Vestas、上海电气601727)、金风科技、运达、Nordex、国电投等多家国内外有名的公司的供应商资格认证或ESG审核。报告期内,公司分别通过了上海市绿色工厂和国家级绿色工厂评审,获得了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颁发的“绿色工厂”的荣誉称号。

  报告期内,公司逐步优化了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强化集团对下属公司的经营和运营管理,维护总部管理模式的高效运行。为规范报告制度和沟通体系、提升工作效率,报告期内,公司逐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公司持续升级集团OA(自动化办公)系统,将总部以及各级子公司均纳入集团OA管理;同时公司升级了 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强化业财融合;并着手开始建设MOM(制造运营)、HRM(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提升公司数据挖掘、科学决策和跨地区域、跨部门协同水平。

  另外,在业绩考核与评价方面,公司以中期发展的策略规划为导向,继续深化组织绩效和员工绩效的管理,提升公司管理规范性。报告期内,公司制定了《泰胜风能组织绩效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以集团为范围的组织绩效考核体系,分层分类对各部门和各单位/组织绩效进行考核,形成可跟踪、可量化的细化考核项。

  2023年是公司深入落实战略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全力打造新能源设备智造和新能源投资的生态体系。未来,公司致力从“产品提供者”向“产业培育者”成长,由单一类型风电钢结构产品制造商,逐步向多元化风电产品研制、风电新技术培育、乃至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价值链更多环节延伸拓展,将“精工制造”的实力和理念覆盖所到领域,以质取胜,实现业务稳定健康发展。具体到业务层面,公司将立足风电及海工装备制造业务,发力零碳业务,培育创新业务,致力于打造开放、协同、绿色、高效的新能源科学技术产品生态圈。

  风电及海工装备制造仍是公司的战略核心业务,公司将推进制造板块的深化发展与布局,关注陆上、海上、海外三大业务场景的协同效应,优化产能的布局,继续坚持“精工制造”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理念,实现三大业务场景快速稳步增长。

  产品定位:立足陆上、海上风电塔筒等现有产品,开发研制、高质量交付漂浮式深海大容量海上风电浮体等大型化、超高钢混塔等新型风电装备;以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为基础,向行业通用技术基础上的差异化产品延伸。

  市场定位:立足国内风电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以陆上风电市场为依托,积极开发海上风电市场。

  1)对于国内陆上风电业务,公司拟在紧邻国内主要陆上风电市场区域新增钢塔、混塔产能,在补充现有国内布局产能的前提下,挖掘新型超高塔技术带来的市场拓展机会,做好中部、西部、南部市场的布局;

  2)对于国内海上风电业务,公司继续推动华南地区的海上风电制造基地的布局工作,尽快完善沿海海上风电产业布局;

  3)对于海外业务,公司已顺利在扬州港区建成投产现代化、智能化的新型绿色生产基地,大多数都用在高端出口钢塔筒产品的生产制造,设计年产能为25万吨,并已取得部分客户的审核认证;为满足出口的海上塔筒及海洋工程产品的新设计的基本要求、及国外客户对制造工艺与低碳环保的更加高的要求,泰胜蓝岛已在规划实施技术改造,预计于2024年内完成技改;同时,公司正筹划在欧洲设立销售中心,以把握一线市场机会、拓展国外新产品订单,同时更积极及时响应海外客户的真实需求,预计在2024年完成欧洲公司设立。

  在风电及海工装备制造的优势基础上,泰胜风能将发力布局风电场的投资运营业务,探索零碳产业新业务,是公司在风电产业的商业模式升级、协同支撑制造业务发展的重要支点。报告期内,公司持有的河南嵩县50MW分散式风电场正常运营发电;公司联合控制股权的人、与国家电投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广州电投新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各方将基于该合资公司共同投资新能源发电项目。该项目是公司加强与业主协同、拓展风链合作伙伴的首个重要资源平台,也是公司对于未来对零碳业务新模式的探索方向。

  创新是公司的业务价值链及技术的延展、通过投资驱动当期规模提升以及远期创新布局的支撑。报告期内,公司与控制股权的人参投的星河动力航天科技000901)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整合资源、市场、产品、人才、技术等优势,强化协同创新,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在火箭箭体结构、贮箱产品,及火箭发射、回收设施等研发,设计及生产制造,新型技术和应用方面展开全面深度合作。未来,公司将以持续战略规划为发展蓝图,充分的发挥产业与资本结合的优势,夯实传统优势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同时通过投资驱动和资源驱动,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增强动能。

  2024年公司将保持现有主营的风电及海工装备制造业务(含钢混塔筒)稳步发展,竭力推动整体业务进入上升通道。公司需要抓住市场机遇,推动国内、海外塔筒业务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同时加快发展海上风电业务,打开新兴且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具体来说,首先,公司会加强一体化市场营业销售能力建设,整合市场营销组织、组建营销人才团队、搭建营销激励体系、制定经营销售的策略,通过打造强有力的市场营业销售能力来占据优势市场;其二,公司持续关注前瞻性技术、制定研发规划的同时,将整合各方资源,推进现有产能基地的技术工艺改进,以实现当前产能的最大化释放;其三,公司将在国内进行多样化市场布局,在控制好风险的基础上持续扩大产能,2024年重点工作为完善华南地区的产能布局。

  公司2024年度的风电及海工装备制造业务总产量目标力争达到80万吨(含混凝土塔筒)。公司2024年度产量目标相比2023年度有所增加,是基于2023年公司陆上产品的产能规划基本顺利投产,国内外风电尤其是海上风电和钢混塔产品带来的陆上风电需求上涨、经济复苏市场回暖的前提背景下,及公司现在存在订单较为充裕等真实的情况制定。

  2024年,公司持有的河南嵩县50MW分散式风电项目将做好保障发电运营工作;同时,公司将通过持续完善业务平台的搭建、风资源开发机制及实践、风电场运营体系搭建,以及多类型关联项目资源储备例如储能、制氢等,力争取得业务规模增长,与风电及海工装备业务形成互补互促。

  公司计划于2024年在运载火箭的箭体、贮箱等产品制造上开展研发技术,搭建相关业务公司及人才团队,依托筒体焊接技术的延伸;同时继续积极开展新能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产业链延伸投资,发掘更多环节布局业务,拓展各业务板块客户与规模。

  在风电走向平价的背景下,公司将系统性地,从订单承接到产品交付,全生命周期推行成本控制措施。

  首先,订单承接方面,公司将建立有效的订单分配机制。通过年度销售预测制定年度、季度、月度的生产计划,并同时建立生产计划调整机制、与市场端双向互动的动态沟通机制,从而形成合理的、可行的、灵活的订单分配机制。

  其次,原材料采购方面,公司将逐步优化采购体系。一方面,企业成立采购管理小组,负责工程建设等高价值、低频率的采购决策与执行;另一方面,通过国资赋能,引进优质供应商。此外,公司将持续探索钢材等原材料的套期保值可行方案。原材料交付方面,公司将加强跨部门协同,针对产品订单优化物料到货协同机制。

  另外,生产与库存管理方面,持续开展生产基地的降本增效工作。一方面,研发中心与各基地成立专项小组,开展产线与车间技改升级工作,开展基于已有固定资产的各工序最大产能摸排,以此为指导实现瓶颈工序最大化排班;另一方面,制定各基地生产管理制度与成本考核方案,通过薪酬激励体系充分挖掘各生产基地潜在产能。

  最后,货物运输与维保服务方面,逐步搭建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对于物流供应商,建立物流战略供应商库,签订战略采购协议;对于维保服务,制定标准运维体系和团队。

  首先,公司将在2024年继续完善和优化公司层面的制度体系,以现有制度体系为基础,针对各业务模块逐步完善并细化相关制度。同时,公司在现有战略指导下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基于制度体系和组织架构,对现有的OA系统和 ERP系统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优化审批流程,推动对各部门、各子公司重要环节的统筹管理,促进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

  人才储备方面,公司制定年度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优化招聘流程,根据各部门招聘计划,通过校招、社招等多种手段储备、培养人才。岗位编制体系方面,公司将加强内部人才岗位编制管理,优化各子公司组织架构和岗位职级体系,统一总部与各生产基地薪酬管理制度,并基于岗位职级对标与市场接轨的薪酬水平,以构建符合业务规模和产业体系的成熟经营管理团队。绩效管理体系方面,公司将在总部及各生产型子公司全面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细化绩效考核指标,初步建立自上而下的绩效考核及业绩激励机制。

  同时,公司将以公司战略发展为引领,以培养人才为方针,以绩效提升为出发点,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内部培训、拓展外部培训。

  其一,公司塔筒业务稳步发展,产品结构日趋多元,资产规模日益庞大,组织层级日趋复杂,对日常流动资金实力及周转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大幅度的提升。其二,从主业产业链延伸的角度,公司会继续推动风电场投资运营等零碳工作、布局创新业务的投资与培育,对资金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上述业务对资金的需求决定了公司一定要扩宽融资渠道,大力提升融资能力。

  2024年,公司将继续发挥上市公司多层次融资平台的优势,不断的提高公司的融资能力,重点针对各业务线及新建项目做好多渠道相结合、短中长期相匹配的融资工作。

  上述经营计划不构成公司对2024年度经营业绩的实质承诺,尚存在不确定性,能否实现取决于市场状况、有关政策等多种因素,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公司产品的原材料包括:钢材、法兰、油漆、焊材以及零配件,其中钢材为主要原材料。报告期内,公司原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比例比较高,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公司的毛利率水平。若未来主要原材料价格会出现短期内大面积上涨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公司基本的产品的销售价格、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及毛利率等,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出现波动。

  公司采取了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尽可能锁定原材料成本,以抵消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利润的影响,同时良好的供应商管理也将为公司控制本项风险提供辅助作用。

  风电项目投资量大、周期长,投资决策程序流程较多,且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场地整理、设备采购、交通运输等问题,存在众多可能会引起工程建设项目延期的不确定性因素。公司产品的发货时间通常以客户通知为准,风电设备尤其是海上风电设备产品体积巨大,移动储存成本很高,完工后需要大型堆场或码头停靠,若客户工程建设项目延期导致发货时间滞后,则会增加公司的资金成本,甚至导致后续产品的生产难以推进。

  公司慢慢地增加对项目及客户信用的评估,完善合同评审工作,构建健康、合理的销售体系,预防或减少相关风险的发生。

  风电设备领域市场参与者较多,公司竞争压力持续存在,公司面临一定的市场之间的竞争风险。

  公司将从自身方面出发,不断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品牌知名度,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在优势地区充分的发挥优势力量,保证充分的竞争力。

  公司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生产基地分布区域较广,截至本报告发布日,公司生产基地分布于上海金山、江苏启东、江苏东台、内蒙古包头、新疆哈密、新疆木垒、江苏扬州等地;同时,公司已涉入风电场等新的业务领域,这些新业务领域与公司原有主营业务有较大的差别。随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日趋复杂,跨区域、跨领域经营管理难度加大,对公司在运营管理、制度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公司将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提升信息化建设,针对不一样的地区的经营环境和不同业务领域的特点,探索更加科学合理、适应公司实际经营的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内部管理控制水平,保障公司安全高效运行,控制并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基于风电长期发展规划及海洋经济战略规划,国家对风电行业的发展总体是给予积极、长期的鼓励。电力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行业政策的关联度较高,而公司风电类产品的销售规模与风电行业景气度息息相关。国家出于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可能会出台阶段性指导性文件,出现不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因素,因而公司经营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

  汇率的波动直接影响到公司出口产品的销售定价和外币资产的折算金额,随公司“双海战略”的逐步落实,公司海外业务拓展工作顺顺利利地进行,出口业务规模逐步扩大,汇率波动给公司的影响将逐步显现并增大。

  为应对相关风险,公司通过远期汇率锁定等方法,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规避汇率波动给公司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全球经济下降带来的压力加剧,各国纷纷推出了包括货币政策、贸易保护政策在内的各项经济刺激政策,提振本国经济的同时也有一定可能会造成全球供应链的波动性加大、物流效率减少相关成本上升等现象。截至本报告发布日,美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欧盟等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实施反倾销,加大了我国风电装备产品外销成本;未来如有更多国家或地区对公司销售的产品采取反倾销调查或措施,公司境外销售业务将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公司热情参加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反倾销、反补贴应诉。报告期内,公司来自于实施反倾销措施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占比较小。

  (1)2023年度,公司年实际产量约为 59.16万吨(混塔折算 4.61万吨),完成力争目标的84.51%。未能完全实现总产量力争目标的根本原因包括:1) 2023年公司海上风电部分项目与预期交付相比有所延迟。2) 扬州生产基地2023年年中投产开始试生产,报告期内仍处于产能爬坡初期,并陆续取得客户认证。

  (2)2023年度,在市场布局、产业升级、体系建设、规范管理、人才培育、成本控制、投融资管理等方面,公司加强了日常工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国家统计局:4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4%,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

  已有265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2.43亿股,占流通A股37.40%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7.60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多数机构觉得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投资的人可加强关注。

  限售解禁:解禁2.157亿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23.08%,股份类型: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真实的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