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型发电机组

  • 烧垃圾烧秸秆发电项目变废为宝
烧垃圾烧秸秆发电项目变废为宝

烧垃圾烧秸秆发电项目变废为宝

  上周雾霾频频侵袭武汉、南京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祸因周边省份大规模的秸秆焚烧。这些被农民看作“累赘”的秸秆,却在山东的一个秸秆发电项目中变废为宝。“去年4月投产以来,虽然尚未达到预期效益,但仍实现了赢利。”广东长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启强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句环保名言在长青集团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早在2004年,作为非公有制企业的长青集团就在广东率先涉足垃圾焚烧项目,从开工到运营多年至今,从未因环境问题发生过群众纠纷事件。现在,长青除了利用农作物“垃圾”的秸秆来发电外,还吃下了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领域的“第一只螃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长青集团是一个从传统的燃气具起家的企业。有同行评价到,20多年来,长青一直在烧,只是烧得越来越高端,越来越环保了。这背后,是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的敏锐触觉,对新兴起的产业和技术创新脚踏实地的投入,坚持不懈地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在不到10年间,企业绿色发展的舞台正越变越大。

  解剖“长青”这只麻雀,或许可以对我省众多在传统和新兴起的产业间徘徊的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一个实践参考。

  一座座现代化的落地玻璃建筑耸立,周边绿地连片,一点都看不出这是一个工业公司所在地。记者近日前往长青集团总部内了解到秸秆变废为宝的奥秘。

  麻袋里装满一粒粒褐色的“子弹”,摸上去有木屑和干草的质感,这就是由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及花生壳制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分立两旁的一座高大的生物质取暖炉和一座黑色的炊事炉,就是这些颗粒燃料的喂给目标。

  “秸秆原料经过破碎、烘干、成型等一系列加工手段之后,成为一种可再生的环保清洁能源,别看这些燃料小块头,却蕴含大能量!”长青集团办公室副主任苏慧仪介绍,“燃料的热值可达3400到4000大卡/公斤,含硫量仅0.16%-0.21%,为煤炭的1/12。”

  据介绍,1吨生物质燃料的能量相当于0.5吨标准煤,同样供暖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台生物质取暖炉运行所消耗的成本,大约只有用电或液化石油气的四分之一;一台生物质炊事炉具,其性能也可同现有的燃气炉具媲美,但运行成本仅为液化石油气炉具的四分之一。目前,长青研发生产的这些生物质燃具慢慢的开始在北方部分农村地区试用,而使用生物质燃料的取暖器更已进入外国市场。

  除了新开发的生物质能家庭用品,长青集团还大举进军秸秆发电项目,首个项目于2009年8月在山东省沂水县投资建设,概算总投资为3.6亿元,年减排达1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最近麦收期间,每天100多辆秸秆清运车辆就穿梭在沂水县19个乡镇的秸秆回收点,“实现清运回收一条龙,群众再也用不着为秸秆无处消化而犯愁了。公司日收购秸秆1000余吨,年可处理秸秆及林业废弃物约30多万吨,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苏慧仪说。

  沂水县项目仅是进军生物质能领域的第一步。2009年以来,长青集团还先后与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山东省等部分县市就生物质能项目达成合作框架协议,预计今年三季度和明年,黑龙江都会有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相继投产。

  绿色发展的步子越迈越大,长青集团却没放弃在传统产业上的创新和升级。例如它们新近研发的喷火灶,节省燃气率可达30%,其拥有五项专利的喷火燃烧技术,使燃气与氧气充分混合,火力更集中又降低了碳排放。目前的长青属于国内最大的燃气具及其配套产品的制造和出口商之一,集团拥有“创尔特”、“长青”两大商标,出口30多个国家,每年的上涨的速度保持在30%以上。

  集团一路走来,其发展的轨迹就是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过程,在何启强记忆中,创业最艰难的时期有两次,都是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帮助他渡过难关。

  1991年,何启强以创办不久的“中山市小榄气具阀门厂”晋升“阀门大王”,却遭遇杂牌厂家的廉价冲击,何启强就转向做热水器。“加一个火排,一个水箱和外壳,首批热水器上市就化解了长青的第一次危机。”

  到上世纪90年代,万家乐、神州这样的品牌开始家喻户晓,何启强又转向了外销。当年中山一市风起云涌产生的上百家热水器企业,逐渐在大浪淘沙中湮灭的时候,海外市场对长青成为了梦幻的地方。转移市场重心后,长青变成了中国最大的燃气具出口企业之一,也为后来更大力度的转型积累了资金和信心。

  到了2004年,长青祭出了惊人之举,以周全的准备工作击败众多环保业的高手,一举中标中山市首个以BOT形式招标的公用事业项目——中山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这一总投资近4亿元的项目,拉开了长青进军传统制造业以外的朝阳新产业,开辟了绿色内需市场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