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2-14 05:58:31 | 作者: 华体会网页登录入口
62年前的9月,国产内燃机车、国产电力机车先后问世一一火车头“革命”兴起。
1958年至1961年,这三年营业铁路的改造被格外的重视,营业铁路的投资为33.4亿元,超过了对新建铁路的投资。新建了陇海、津浦、京广线公里,使得复线铁路比“一五”末期增长1.4倍,新建和扩建编组站18个,延长股道698公里;修建自动闭塞1132公里,半自动闭塞4899公里。有些工程规模之大进度之快,确实是惊人的。这个期间建成的大桥有南昌赣江大桥(1958年10月开工,1959年6月建成),郑州黄河新桥(1958年5月开工,1960年3月建成),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1958年9月开工,1959年10月建成)和广州珠江大桥(1958年10月开工,1960年6月建成),特别是中国第一个大客运站——北京站,工程宏伟,技术复杂。如按常规设计和施工至少需要二年,可是这一巨大工程从1958年12月开始设计,到全部完工,只用了10个月,其中施工期只用7个月。
铁路工业的生产能力有了增强。 国务院曾经决定把机车车辆生产列为一定要保证的机械产品之一,要求各有关部门在材料、设备供应和协作安排上、给予优先保证。为了多造车,许多工厂更新设备由修转造。三年新造机车1678台,货车57097辆,客车2210辆,超过了过去8年的总和。
猛增的运量要求机车向大功率高速度,车辆向大吨位的方向发展。铁路现代化的关键是牵引力的现代化。牵引动力的现代化被称为火车头的“革命”,1958年秋季以后,一些工厂走仿制与自行设计相结合的道路,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其他工业部门帮助协助下,先后个自试制成功了第一台新型机车。9月6日,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制成中国第一台电力传动内燃机车;9月22日,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制成中国第一台液力传动内燃机车;9月26日,大连机车车辆厂制成巨龙型电力传动内燃机车(后定为东风型,成为中国自制第一代主型内燃机车);12月28日,田心(后改株洲)机车车辆厂在湘潭电机厂、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大力援助下,试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从此,揭开了铁路牵引动力改革的序幕。当时是处于“百花齐放”,探索性研究试制阶段,各厂试制的内燃机车近10种,采用的柴油机有高速中速,缸径冲程各异,功率有大有小,传动方式有电力传动和液力传动。但从无到有,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年中铁路其他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通信信号厂、桥梁厂、枕木防腐厂,以及其他专用器材厂等,从113个发展到249个,并且许多工厂进行了扩建与改造。这些工厂的产值增长2.6倍。
铁路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一段时期建设起来的。1958年至1965年,8年中,正式交付使用的新建铁路干线公里,新建支线公里。宁、青、新、川、黔、桂六省区铁路的兴建,就是西北、西南的交通面貌显著改观。8年中,复线个,连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未完继续施工的13个,共计30个,这些枢纽工程,均已初具规模。对技术标准低,不适合发展需要的南、北桐浦等6条干线进行了改造。在既有线路上改铺重轨,延长站线铺设无缝线路,并全面改善了通信信号设备。
在技术设备落后、网络密度低,运输任务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中国铁路创造了较高的运输效率。8年平均;客车运用效率,即每台客车的年厂量为596.9万人公里;货车运用效率,即每辆货车的年产量为167.2万吨公里;机车运用效率,即每台机车的年产量为是476.4万换算吨公里,这些都是比较先进的。货车周转时间为2.87天,高于苏联当时的水平。1965年与1950年相比,旅行速度已由每小时20.9公里,提高到28.2公里,机车全周转时间则由19.4小时,缩短为14.5小时。
技术设备和科学技术水平均有提高。铁路科学研究开辟了许多新领域。载波电线年自力更生设计出AX系列安全型继电器,体积小重量轻、稳定性很高、结构美观,而且系列新产品间通用化程度高,达到了当时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科技一等奖。铁路工业生产研制出许多新产品,1964年7月,铁路有21项新产品荣获国家奖励。建造桥梁所用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和钢梁,包括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大型钢梁,都是中国铁路桥梁工厂自制的,靠铁路自制的机械器材,装备了自动闭塞、半自动闭塞等。
线路设备技术状况有了改善。1958年10月6日,中国第一条整体道床在京山线年研制成功高锰钢辙岔,1961年批量生产普遍的使用。1964年12月12日,京山线公里的接触焊钢轨,这是中国铁路首次采用这种长钢轨。国产轨的重量由43公斤/米,50公斤/米发展至60公斤/米。铺设50公斤以上钢轨的线年5月31日。京山线下行无缝线路从北京铺到天津。半自动闭塞到1965年已达7488公里,占20.3%。
1959年中国铁路电子计算机应用开始起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运用国产第一代计算机,进行通过能力最优方案的应用研究,1963年后,开始了编制列车运行图等方面的研究。1965年编制铁道部客运运输统计和铁路运输工作规划。同时,铁路基建勘察设计也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各主要设计单位陆续安装了中型通用数字计算机,使计算机的应用逐步普及到勘察设计的各个专业。
在这一个时期,铁路上有许多基础性的业绩和开创性的活动,被国外专家称为禁区叹为观止的成昆线,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一块丰碑。宝凤段电气化和内燃机车的批量生产,标志着中国铁路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南京长江大桥的科学技术水平说明中国铁路的建桥技术已跨进世界先进行列。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中国铁路科学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经过调整,铁路事业出现了顺利发展的好局面,经济效益逐步好转,全员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运输系统1962年为4718元,1965年为5778元工业系统1962年为3270元,1965年为6054元基建系统1962年为1158元,1965年为2449元。1965年每万元运输收入生产的利润达4650元,是历史顶配水平。基层企业的非政治性亏损已基本消灭,主要材料和工时的消耗定额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全路上缴利润8年累计约为以前8年的11倍。铁路运输的产值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都是较好的。
总之,1958年至1965年的8年,是中国铁路现代化初步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的8年。(中国地方铁路协会供稿)